每年呼和浩特的夏天都会举办昭君文化节,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定名为昭君文化节,主要理由有: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闻名海内外,史书与名人名家多有记载及评论,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团结,更有边疆与中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7月18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狄瑞明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会见了来呼参加“一会两节”的宜昌市政府代表团,并与代表团成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将视角定格到宜昌,继而定格到昭君故里,日前,记者联系山峡新闻网的编辑,走进昭君故里大美兴山对那里进行了采访。
昭君故里•宜昌兴山
兴山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乡,国土总面积2327平方公里,人口18.2万。东临宜昌,西连巴东,南接秭归,北枕神农架,是长江三峡通往大巴山腹地的重要关口、神农架的东大门,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域,周边有三峡国际机场、神农架机场;209国道、沪蓉高速横贯全境,峡口深水港通江达海,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兴山一举成为鄂西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物资集散中心。
沿香溪河西行,便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句中所说的昭君村了。
昭君村游览区位于香溪河畔,面积2.7平方公里。主要展示昭君遣迹和保存完好的古汉民俗景观,展示昭君故里独特浓郁的地方文化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是国家首批AAA级旅游区,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区历史文化内涵浓厚。游览区的昭君纪念馆收藏陈列的汉唐文物均出于昭君村,其历史文化价值珍贵。昭君书院珍藏的各种版本的古典书籍,记载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对昭君的评价和褒扬。博大精深的文史资料,使纪念馆已成为当今中国研究王昭君历史文化的中心。馆藏的名人字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同类馆所之最。特别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名和村名更是增添了浏览区的文化底蕴。昭君别乡几千年,但村中仍保留着西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婚、葬、嫁、娶原始古朴,被专家学者誉为“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
游览区绿竹滴翠,册水奇峻。背倚纱帽山,面临香溪河。王字崖云雾缭绕;香溪河婀娜飘逸;娘娘泉清澈芬芳;梳妆台花荫满地;昭君像亭亭玉立;抚琴台琴韵悠扬。还有粉黛林、佳丽岛、浣纱处、彩石滩等20余处胜迹,如人间仙境,似世外桃园。特别是昭君村出美女这一千古之迷,已引起中外人文地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更使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留恋忘返。
发源于神农架的香溪河,是昭君故里兴山县的第一大水系,是孕育屈原和昭君的母亲河,因昭君常在溪边浣纱,使溪水至今飘香,故名香溪。这里千百处来,满河是诗、满河是画、满河是传说、满河是佳话,成就了它“一溪玉液香江海,百代明妃耀古今”的美名。我国第一部《茶经》列举天下名水二十种,将香溪水列为第十四品。前十三品均为细流滴泉,唯香溪为一江溪流,可见香溪的美妙了。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蓄水,香溪河将变成宽谷镜湖,香溪成了连接新三峡和神农架的一条便捷通道。
兴山邹远景摄
走进昭君村,映入游客眼帘的就是这尊王昭君的雕像。雕像高2.8米,采用北京房山优质汉白玉,由内蒙古著名雕塑家张恒精心设计雕刻,1986年11月从内蒙运抵昭君村。昭君像亭亭玉立,简不释手,凝目静思,端庄飘逸。是游客留影的好去处。
昭君渡又名“桃花渡”。相传,每逢春季雨水来临,香溪河免不了要发桃花水,香溪河中就会出现桃花鱼,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人们觉得它既象是花,又象是鱼,往往两个判断都不准确,使人茫然。看到它戏游于水的情景,反而怀疑它是陆地上花的影子在移动,连钓鱼的人也不敢对它下钩丝,这种花而且唯香溪河独有,桃花渡因此得名。由于昭君进宫时在此登上龙头凤尾官船启程,自此以后,人们即把桃花渡更名为昭君渡,让人们永远记住昭君临走登船的地方。
昭君博物院前的文化表演邹远景摄
琵琶桥造型别致,酷似一把平放的琵琶。行人从桥上走过,立即会发出一种琴弦之音,伴着潺潺香溪流水,好象昭君姑娘拨动琵琶的旋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相传,昭君离乡登舟时,弹了一曲《离乡情》,弹罢将手中琵琶放至河滩,以谢乡邻送别之情。后人为纪念昭君,便依照琵琶模样,在河上搭起一座木桥。木桥年久损毁,现存琵琶桥为1979年动工修建;1981年7月竣工通车,桥长85米,净跨54米,车道宽3.5米,高16.5米。该桥设计新颖,桥身轻巧,造形美观,载重8吨。该桥为林少南到兴山检查工作时,同意解决部分资金修建的。
2004年1月,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04年12月,兴山荣获“国家卫生县城。
2006年3月,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
2008年兴山县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2009年、2011年分别荣获“全国文明县城”。
将思绪拉回到呼和浩特,听昭君出塞的故事,了解她的生平与精神实质,不由让人赞叹一位传奇女子的一生。
昭君出塞·千古绝唱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驾崩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话说,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传说中这里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画师毛延寿的事情等,但大多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昭君出塞和亲时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昭君青冢·呼和浩特玉泉区
昭君墓,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现在的昭君博物院,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红粉成灰绿意外延而成一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笼罩四野的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合为穹庐,什么都可以无情地吞噬,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青冢,这青冢在苍茫天地间便格外引人思忖。
塑像底座上是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和亲”二字。
王昭君雕像
却说昭君出塞翻过雁门关,西走二关(雁门关、宁武关)驿道,(即今雁阳路)经旧广武、南榆林村往西过辛寨村、南磨、徐村转北向现朔州市朔城区青钟村,准备进朔州往右玉从杀虎口北行。到达青钟村时,眼见这里无垠平原,流水哗哗,土肥草旺,绿茵一片。到处花开蝶舞,牛羊遍野。回首莲花山,起伏连绵,主峰紫荆山层林葱笼,紫气升腾,彩云缭绕,气象万千。当下喜形颜开道:从来塞外荒无烟,此地美景胜关南。真天造百世福地也。于是在这里小歇几日,四处转玩,方才北上。
漫漫长途,历时一年有余,方到呼市,一路胡歌茄声,深受胡民欢迎。呼韩邪单于举行盛大国庆,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
昭君出塞和亲,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战事,为两国开创了稳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深得人心。遗憾的是,两年后呼韩邪单于暴病身亡,昭君陷入一派悲痛之中。
昭君博物院里的单于大帐
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需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个妻子所生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婚后,为其生有二女,大女儿叫须卜公主,二女儿叫当于公主。雕陶莫皋倾爱昭君言听话从,为维护胡汉两国关系,发展农牧业生产做出了极大贡献。三十四岁,她香消玉损,一命黄泉。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之魂·团结交流
昭君博物院中展出的油画,表现昭君在匈奴的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昭君出塞,在汉匈双方都认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并很重视这件事。呼韩邪单于号昭君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召湾的汉墓里,曾出土属于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残片,也说明汉朝对于昭君出塞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的。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
匈奴境内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王昭君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日前,记者在走访昭君博物院时了解到,这里原名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昭君墓,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墓前有一座高4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单于、昭君英姿飒爽,光彩照人。再往北是一高大汉白玉石碑,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谒昭君墓》七绝诗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2006年,昭君墓进行了扩建工程,景区面积从原来的95亩增加到200亩。博物院参观内容主要有汉代阙门、青冢牌坊、嫱浮雕、董必武题诗碑、神道石像生、和亲铜像、匈奴文化博物馆、昭君纪念馆、和亲园、青冢藏墨、单于大账、历代诗碑廊等。“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昭君博物院俯瞰图
昭君出塞”是发生在公元前33年的历史事件。虽然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仍广为流传,名垂千古。
昭君出塞不仅对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给后来的汉匈关系与和睦相处局面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有评价称,昭君出塞是汉甸双方共同重视的结果。据史书载,昭君出塞前汉匈之间关系已由战争转为和平,与汉持对立态度的那支也被消灭,在她出塞前的18年间汉匈关系已趋于和平。如:“呼韩邪与汉使韩昌、张猛在匈奴地区的诺水东山盟誓立约‘自今以后,汉与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与匈敢向背约者,受天不详,令其世世子女尽如盟。”固然,汉元帝的和亲良策,呼韩邪单于的几次附汉,并表示要作汉朝的女婿,这些都为昭君出塞和亲打下了政治基础。然而出塞本身对于双方必竟是一件政治大事,他(她)们的婚姻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关系,这是无可非议的。呼韩邪单于号昭君为“宁胡阔氏”(“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就是一例。从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召湾汉墓里出土的属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也可见汉匈双方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都十分重视,都把它作为国家大事来对待。
匈奴文化博物馆中两汉时期的地图
昭君出塞为汉匈关系播下和平友好的种子。昭君死后她的女儿、女婿,按照其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友好往来而努力奔走。尽管后来王莽时的汉匈关系政策有变,双方曾调兵遣将,大有剑拔弩张之势,但是最后还是由昭君的后人又一次促成了和平友好关系的继续发展。如:公元前13年乌珠留单于死,昭君之子及婿云,当欲与汉和亲,而此二人素与咸友好,故越舆而立咸(舆与咸均为乌珠留之弟)为乌累若鞋单于。而乌累既立后,便按照云、当二人之意派人求见汉和亲侯王吸,而王莽也派就赴匈奴,贺乌累单于立,在云、当的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使紧张的汉匈关系复现光明,虽未完全成功,但尽了最大努力。
昭君出塞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后来的汉匈关系交涉大多都是通过昭君的家庭亲属关系完成的。上述的王款和王飒于公元15年之所以又被王莽委派为和亲侯皆因他们都是昭君的侄子,而匈奴方面的使者也是上述云、当之子男大且渠奢(大且渠为官衔,奢是名,且音:沮)。在此之后仍有昭君的亲属,呼韩邪单于的子祠活跃在汉匈关系发展的舞台上,可见昭君在汉匈关系中历史地位的重要及其身后影响之深。
昭君出塞之举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典范,深受拥戴,千古流传。她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团结的史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呼和浩特新闻网记者栗溶薛瑾蕙 山峡新闻网编辑陈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