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玉泉区新闻网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热线:0471-5103964 投稿邮箱:yqqwxb@163.com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工作 政务公开 民生社区 旅游文化 招商引资 走进玉泉区
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旅游 > 最新动态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百花齐争艳 文艺结硕果
玉泉区新闻网    14-12-01 15:03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新闻网

  2013年,第十四届“文华奖”获奖名单出炉,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自编自演的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获“文华剧目奖”,这部剧从2006年创作完成至今,已经成功演出400余场,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诸多奖项。

 二人台《万家灯火》剧照

二人台《万家灯火》剧照

  今年5月,呼市乃至自治区唯一一部二人台现代都市舞台剧《万家灯火》在我市亮相,这部突破传统的二人台剧目,一经演出就大获好评。

 晋剧义演

晋剧义演

  如今,呼和浩特晋剧院又在自主打造廉政晋剧《巡城记》,这部剧通过戏曲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反映我党狠抓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把晋剧独特的表演手法和唱腔特点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可以让更多喜爱戏剧的基层观众很直观地了解“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可以说,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时代特点。

  ……

  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市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君子津》剧照

《君子津》剧照

  《花落花开》、《万家灯火》、《君子津》……我市近年来涌现出的这一部部优秀的小戏小品,反映的大都是犄角旮旯的小事与情感,但都很有时代感,能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矛盾。表现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邻里关系、计划生育、安居工程等多个方面,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一台台小戏、一个个小品把人生百态中看似寻常的大事小情,打造成了内涵深刻的舞台艺术作品。同时,这些剧目在结构、语言等方面也有许多群众智慧的影子,许多表现手法也令人叫绝。

  除了各专职院团,文艺创作者们还积极响应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积极为群众服务的倡议,主动创作讴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如《群众路线暖人心》(音乐快板)、《如今咱社区人为啥爱唱歌》(二人台对唱)、《呼和浩特创城谱新篇》(呱嘴)等,这些作品均由清泉街社区办事处排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有不少社区及群众文化单位争相排演。

  为丰富文艺创作素材,挖掘培养基层艺术创作人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中国梦·老区行”创作采风活动在清水河县开展,文艺创作者们完成撰写《情系老牛湾·梦圆清水河》文艺演出策划1件,完成歌词、唱词、长篇诗朗诵、二人台呱嘴、方言小品、短剧等文艺作品14件,篇幅总长约120分钟左右。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清水河地方生态特色,弘扬老牛湾民族文化。

  从目前的剧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文艺创作只有减去浮躁,沉下心来,真正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本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原则,才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纵观我市的文艺创作,机械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正在减少,社会效益放在了首位。颇具群众基础的小戏小品,摒弃了过去低俗的氛围,开始承担淳化社会风气、凝聚百姓人心的社会责任,不仅在弘扬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上发挥积极作用,更有深入挖掘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实现呼和浩特文艺工作大繁荣的趋势。

  随着我市对文艺创作投入力度的逐年增加,全市各文艺团体也更加重视项目管理和申报工作,争取专项支持经费,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化运作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文艺精品创作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集中打造文化品牌,正全力以赴将我市的文艺精品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歌舞《祖国赛俩目》

歌舞《祖国赛俩目》

  《祖国赛俩目》 歌唱繁荣传递正能量

  “我们沐浴着祖国的春光,我们紧贴着母亲的胸膛,我们幸福欢快地歌唱,啊,祖国,赛俩目……”优美的歌词道出了我们对祖国的祝福:愿祖国繁荣昌盛,凸显了百姓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的生活。

  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回民区充分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发掘民族文化底蕴,2007年,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回民区创作了回族歌曲《祖国赛俩目》,意为《祖国,你好!》,歌曲内容真实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与支持,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场景。同时也昭示了回民区在党的好政策沐浴下,全区呈现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回民区各族儿女的淳朴善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祖国赛俩目》节奏欢快、层次分明,富有浓郁的穆斯林风情,后经回民区文体馆的文艺工作者反复研究改编,将该歌曲创编成歌舞,在自治区、呼市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中参演,得到很好的评价。目前,该歌舞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名录。

 踢鼓子秧歌

踢鼓子秧歌

  踢鼓子秧歌 闻鼓开踢 尽显阳刚之气

  北堡踢鼓子秧歌是一种融拳术、舞蹈、戏曲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雏形于宋末,持续于元明,发展于明清,兴旺于新中国成立后,是反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梁山泊英雄好汉惩恶济善、除暴安良、刺探情报、劫狱救友的英雄事迹的。清水河县的踢鼓子秧歌,2011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踢鼓子秧歌是由鼓道、前八角、后八角、络旄等演职员表演的。演员可多可少,多达108人,少则18人。男演员称作踢鼓的,女演员称作拉花的。演职人员分为前八角、后八角。前八角包括头对鼓、二对鼓和四个拉花的。后八角排在前八角的后面,分别是官先生、风流公子、一对买卖人(货郎和卖膏药的)、毛小子、毛女子和一对 老夫妇。

  踢鼓子秧歌的化装与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相似,前八角踢鼓子的四人,头扎包巾、搭头,佩英雄镜,插飞鬓,挂满髯,身着黑袄、彩裤、腰抱、腰裙,脚着皂靴,为武生装束,脸谱为大五花脸。拉花的化装与戏曲中的旦角相似,道具为丝帕花扇。络旄开三花脸或猴脸,手执银刷。

  踢鼓子秧歌的表演,以鼓道的鼓点为规范进行,闻鼓开踢。踢鼓子的阵式有梅花阵、五雷阵、单偷营、双偷营、天地牌、跳四门、温场、海钓鱼、拉山子等。踢鼓的动作特点是步伐刚健有力,基本动作有踢飞脚、跌叉、亮式、束袖、金刚扫地、蛟龙出水、一字四品步、扣步骑马式、凤凰展翅、猛狮抖身、仙人指路等,腿上的功夫相当了得,充分显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阳刚之气。

  爬山调 韵味婉转 源远悠长

 爬山调

爬山调

  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汉族短调民歌。它主要产生并流传于以武川县为中心的大青山一带和土默川、河套等平原地区。特别是在大青山沿线的农村牧区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武川县是爬山调流传最为集中的地方,素有“爬山歌之乡”的美称。

  爬山调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包罗万象。内容以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地方风俗、风土人情、社会现象为主。它的特点是:曲调高亢豪放、韵味婉转悠长、语言朴实生动、感情真挚热烈。 但是,近年来随着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浪潮的兴起,爬山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特别是张二银虎等歌手的去世,使武川县爬山调歌手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继承、保护、挖掘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川县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基层选拔和辅导民间歌手,努力营造学唱爬山调的良好环境。

  歌海拾贝,拾起的是历史之瑰珠。内蒙古民间艺术研究会收集和整理了张二银虎百余首爬山调,汇集在《内蒙古民歌集成》一书里,目前收集整理出的爬山调有5400多首。

  继爬山调第一代传承人张二银虎之后,武川县厂汗木台乡的梁老友成为第二代传承人,而曾在爬山调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武三军被指定为第三代爬山调传承人。2007年6月,爬山调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武川“爬山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由文化部颁发牌匾。2011年12月武川县文化馆结集出版了《武川爬山歌集》,该集搜集爬山歌素材353首,字数约3万。今年6月,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武川县文化馆举行挂牌仪式,该馆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川爬山调传习基地,通过这一基地,爬山调将更好地得以传承保护,并发扬光大!

  《青城满韵》 戏说青城满族 风土人情

  “八旗迎风飘扬,百姓幸福安康,天下太平和畅……”伴随着悠扬的歌声,2014年8月23日,《青城满韵》原创大型满族歌舞演出在呼和浩特市上演。该剧以呼和浩特满族历史为内容,分为《青城满族人从哪里来》《落凤街的传说》 等六幕,以爱国保疆、民族团结为主题,体现了满族的由来、风俗、民间传说和婚礼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新城区是满族聚居区,近三百年来,在这里居住的满族人民与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该地区宝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精神财富,如满族的歌曲、舞蹈(八角鼓、太平鼓)、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婚礼、剪纸、泥塑等。因此,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满族文化,呼和浩特满族文化促进会在新城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作编排了本部反映呼和浩特满族特有文化和历史风貌的歌舞剧。

  《青城满韵》原创大型满族歌舞剧是在中共新城区委员会、新城区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倡导下,由呼和浩特满族文化促进会策划指导,并由呼和浩特豪情圣水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的歌舞剧。

  歌舞剧的创作编排工作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期间,组织参与本剧创作编排的有关人员赴承德、天津、北京等地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就满族舞蹈、音乐、满族婚礼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并去满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哈尔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铁岭市等地区了解了满族歌舞的相关情况。在学习借鉴外地满族优秀歌舞表演的基础上,编创人员邀请自治区和呼市多位熟悉满族历史、音乐和舞蹈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研讨后,确定了剧本。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最终完成了本剧的创作编排。

  本剧紧扣爱国保疆、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主题,体现了呼和浩特满族的由来、风俗人情、民间传说和满族婚礼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青城满族人民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赋予包容、团结和谐等方面的特点。

  据了解,2013年5月,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新城区成立了呼和浩特地区首个以发展和促进满族文化为主旨的社会团体,旨在挖掘、整理、抢救、研究满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满族优秀传统文化。

  查玛舞 企盼幸福平安 崇尚和谐相融

 查玛舞

查玛舞

  在呼和浩特城市西南部的老城玉泉区,有着蒙古族艺术中的“活化石”之称的查玛舞,几乎与建城史同步,已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查玛舞,也有着四百余年的传承历史。

  “查玛”是藏语音译,蒙语又译为“跳鬼”。呼和浩特查玛,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随寺庙祭祀仪式举行。祭祀仪式分为诵经、晒佛、送巴令、跳查玛四个部分,其中,跳查玛是祭祀仪式中内容最丰富、用时最长、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仪式。

  明中叶,蒙古族首领俺答汗皈依佛教,明万历六年(1579年),漠南最早的藏传佛教寺庙在呼和浩特建成,时称“红慈寺”又称“大召无量寺”。清康熙年间大召寺被定为康熙皇帝的家庙后,惠及佛寺,香火鼎盛,查玛的规模和水平均在漠南蒙古各寺之上。明中叶至清早期,藏传佛教迅速发展,并逐渐“蒙古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宗教形式。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与藏传佛教联系在一起的查玛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查玛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步渗入世俗内容,流传极为广泛,深受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喜欢。

  查玛经过四百余年在大漠草原上的传播、演变、发展,在保留了藏传佛教基本教义、思想的同时,融入了蒙古族的思想、情感,包容了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和谐相处,查玛成为沟通蒙、藏、汉艺术联系的重要纽带。

  查玛活动形式是以节日大小、祭礼内容不同而形式各异。在阴历腊月三十(除夕)这一天,各召庙都举行查玛活动,以表示一年来由于西天佛祖保佑,召庙没有受到战火瘟疫涂炭。同时各召庙都在这一天清扫卫生,大念佛经。从下午到傍晚,全体喇嘛装扮一新跳查玛。之后,全体喇嘛跪坐佛堂参拜释迦牟尼佛像,并跪拜佛祖保佑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正月十五也是召庙查玛活动的重要节日,这一天除了大召外,所有召庙喇嘛都绕道集中在五塔寺进行大规模的禳灾、祈祷、诵经、跳舞,同时还拢旺火,并备有茶点。在每年春节期间,人们都要去大召内观看查玛活动。

  小戏小品 入乡入情入景

   大召文化庙会戏曲联唱

大召文化庙会戏曲联唱

 社火表演

社火表演

 二人台表演

二人台表演

  地方小戏小品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地位特殊,与其故事情节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特色密不可分。随着赛罕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群众的生活、追求、爱好、思想都在时刻发生变化,这也成为小戏小品丰富的创作源泉,并以这一艺术形式把广大群众建设美丽赛罕的美好愿景表现出来。

  据赛罕区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截至目前,赛罕区共征集到小戏小品剧本50多部,并会逐步把其中优秀的作品排成剧目。记者了解到,在已演出的剧目中,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广大群众在加快建设美丽赛罕,为把自己家园建设成经济发展好、农民收入高、社区环境美、生态条件优、文化引领强、和谐气氛浓的美丽城区而努力奋斗的喜悦心情和美好追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小品《母亲的心愿》通过描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一个家庭中各成员的工作、生活上的改变,反映了普通人受益于群众路线的现实;二人台小戏《幸福在哪里?》描写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因拆迁引发的一系列邻里之间的矛盾,两户人家因占地发生了矛盾,在矛盾激化时赶上新任乡党委书记下乡调研,现场办公将矛盾化解;音乐快板《社区是我家》描写的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种种益处;小品《红红火火》描写了两位再婚老人,到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办理结婚登记,通过两次办理结婚登记的不同待遇,感受到了政府为服务群众所做的工作,两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市民服务中心。

  赛罕区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小戏小品的创作灵感大都是来自于群众生活和创作人员的工作与积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个小故事来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脑阁 土默川民间 艺术奇葩

 脑阁

脑阁

  近年来,土左旗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文化主管部门积极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土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脑阁和2013年8月开拍的《李子王的浪漫事》为丰富土默川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打造文化大旗、强旗,增强土左旗影响力,提升土左旗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6月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毕克齐脑阁是绽放在土默川民间艺术土壤中的一朵奇葩。据了解,土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是远近闻名的“脑阁村”,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之时,民间艺人们便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舞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是清朝中期从晋北地区传入的。经过发展演变,脑阁不仅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而且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是民族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结合体,也是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毕克齐脑阁应邀多次到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参加文艺表演和民俗文化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君子津》 传承云中文化 发扬君子精神

  在全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单上,托县有3件作品获奖,而戏剧《君子津》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由托县乌兰牧骑组织创作排演的大型二人台历史剧,是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相关史料而改编。由于该剧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诠释了“诚信担当、正直无私、淳朴善良、仁义友爱”的“君子精神”,对传承古老的云中文化,发扬托克托精神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因此一经演出就广受好评。

  托县乌兰牧骑的演职人员以博大的胸怀,开放包容,引进创新,在音乐、舞蹈、表演等诸方面吸收、融入了多种姐妹艺术的元素,使二人台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忆秦娥·娄山关》、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乐句与二人台唱腔的糅合,现代歌舞包括伴唱、伴舞与二人台载歌载舞形式的穿插交融,京剧、晋剧等地方戏曲板式、程式的移植借用,以及布景、灯光、字幕、烟雾等现代新科技手段的使用,都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二人台艺术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和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二人台 一丑一旦 演绎民间故事

  二人台是起源于内蒙古的汉蒙艺术融合大潮,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区的一种曲艺,由二人对唱对舞。二人台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在冬闲季节,人们围坐演唱,歌手们演唱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在和林县,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责任编辑: 张继春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头条新闻
• 呼和浩特民俗文化游 助力玉泉区旅游品牌建设
• 弘扬深厚文化底蕴 共享独特文化盛宴
• 玉泉区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
• 呼和浩特市金道堂涉嫌非法吸收亿元公众财产
• 用行动回报社会的80后女律师郭二玲
图片新闻
百花齐争艳 文艺结硕果
金色南湖湿地公园
部门新闻
• 玉泉区优化校园 周边环境
• 交警运管通力联合打击非法营运
• 奉献爱心,情满校园
• 石东路小学举办“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家长道...
• 玉泉区区委书记周强参加区住建局专题民主生...
百花齐争艳 文艺结硕果
专题报道
玉泉区召开立行立改现场观摩会暨区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报会
玉泉区召开立行立改现场观摩会暨区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报会...
玉泉区区委书记周强走进第六中学慰问教师代表
玉泉区区委书记周强走进第六中学慰问教师代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