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2025年,巴彦淖尔市锚定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以“就业促进行动”为抓手,多点发力,全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5%左右,奋力开启就业工作新局面。
2025年,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凝聚促进就业工作强大合力。联动发改、工信、教育、市场监管、农牧、财政等各行业主管部门,深度挖掘各行业各领域用工需求,全年新挖掘就业岗位2.3万个。
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宣传。依托各类平台,高频次、广覆盖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资讯,助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第一时间获取就业信息。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技能培训针对性。合理安排课程,按月公布技能培训计划,开展“技能照亮前程”专项行动,采用“岗位需求+职业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
组建培训联盟。旗县区摸底辖区培训机构,组建旗县区级职业培训联盟,进而成立全市联盟,整合资源,推动师资、教学设施等共享共用。
打造品牌标杆。实施“河套工匠”培训计划和为“一老一小”服务培训计划。培育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级“技能培训+劳务”双品牌,全力培育自治区级技能培训品牌。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稳定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加强京蒙家政、区内劳务协作,完善用工信息共享,动态监测农牧民工返乡返岗情况,精准提供服务。借“春风行动”等活动送岗位送政策,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实施“北疆家服”家政劳务品牌培树专项行动。
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帮扶。跟踪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情况,建立实名制台账,精准提供全流程帮扶,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强化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强化与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动,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2025年实现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4900人。
支持自主创业
开展创业培训。摸排劳动者创业培训需求,征集定点机构,建立清单、发布计划。大力宣传“产生你的企业想法”等热门培训项目与新业态精品课程,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开展微型、个性化培训。培训后持续跟踪,提供指导与资源对接,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带动就业人数。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创业导师评聘,吸纳各界专业人士,提升师资素养。依据技术指引,依托各类载体打造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2025年全市至少建成1个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
强化创业载体建设。加强创业园区动态管理,落实复检评估退出机制和“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完善园区服务体系,鼓励减免租金、水电等场地费用,依托各类载体,完善“培训、创业、服务”工作模式。
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丰富活动形式,开展“贷你创业”“源来好创业”系列活动和创业大赛等交流活动。强化政策供给,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优化创业环境。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夯实就业公共服务基础。全年优化升级不少于1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开展苏木乡镇(街道)和嘎查村(社区)信息网络建设情况摸底调查,精确掌握网络覆盖现状,为基层就业服务奠定数字化基础。
延伸就业公共服务链条。加大星级社区资金支持,推动业务全面下沉。成立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盟,形成“求职登记-岗位发布-供需速配-跟踪回访”闭环服务。发挥3个直播带岗基地作用,实现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摸清就业服务底数。动员各方力量开展常住人口就业状况摸排,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梳理四张清单(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和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精准岗位推荐和就业服务。
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剖析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变化,关注重点地区、行业岗位动态,合理调整监测样本,科学分析数据,为失业预警、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025年 我市就业部门将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释放就业潜能,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络,帮助广大劳动者获得更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更满意的劳动报酬,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就业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