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拉特旗靴铺窑子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背着教具包、步履匆匆的身影。她是包小娟,达拉特旗教育体育局派驻靴铺窑子村的驻村干部。驻村三年来,她以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敏锐和情怀,将城市早教理念引入乡村,用500余节入户早教课和200余场集中课堂,为这个传统村落的孩子叩开认知世界的大门,更以"教育帮扶"的创新实践,书写了新时代驻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一、从"零基础"到"全覆盖":早教课堂叩开农家门
初到靴铺窑子村时,包小娟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村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几乎空白。"孩子会跑再上学"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家庭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面对这种情况,拥有多年早教工作经验的包小娟决定发挥专业优势,将"早教课堂"搬进农家院落。
她自费购置认知卡片、益智玩具等教具,制定"一户一方案"教学计划。每天清晨,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走进农户家中:在满满家的土炕上,她教孩子辨识颜色形状;在虎妞家的枣树下,她带着母女做感统训练;在多多家新建的砖房里,她指导奶奶学习亲子互动游戏。虎妞妈妈说:"以前总觉得娃吃饱穿暖就行,包老师来了才知道,多和孩子说说话、做游戏,娃娃眼神都变机灵了!"

二、从"单兵作战"到"阵地建设":Mini早教中心点亮希望
随着入户教学的深入,包小娟意识到零散教学难以形成持续效应。她多方奔走协调,争取到旗红十字会45万元专项资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占地150平方米的"Mini早教中心"。明亮的训练室、多彩的绘本阅读角、专业的亲子活动区,让这个黄河边的小村庄拥有了不输城市的早教设施。
每逢周二周四,早教中心便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包小娟创新推出"3+2"教学模式:每周3天入户指导、2天集中授课,既保证个性化辅导,又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针对农村留守家庭特点,她开发"代际早教课程",教会爷爷奶奶科学育儿方法;结合农时设计"田间认知课",让孩子在玉米堆里学数数、在向日葵地认颜色。截至目前,已有20余个家庭常态化参与课程,适龄儿童早期教育覆盖率大幅提升。

三、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赋能":教育星火照亮振兴路
包小娟的早教帮扶不止于课堂。她牵头建立"早教资源库",将500余节课程整理成图文手册和视频课程,通过共学、共用、共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培育4名本地妇女成为早教辅导员,打造"带不走"的师资队伍;推动早教课程与村幼儿园衔接,构建0-6岁全程教育链。这些举措让教育帮扶从"阶段性输血"转向"持续性造血"。
窑黑窑社村民王俊梅的变化最具说服力。这个曾经认为"早教没用"的老婶子,如今不仅按时送孙子来上课,还主动担任早教中心义务宣传员。"包老师让咱明白了,地里种庄稼要赶农时,娃的成长更耽误不得!"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早教家长互助会,教育意识如星火燎原般传递。

包小娟的驻村工作印证了教育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她以专业视角找准帮扶切口,用教育唤醒发展内生动力,既弥补了农村早期教育短板,更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教育生态。这种"扶智+扶志"的双向赋能,正是新时代驻村干部践行使命的生动诠释。如今,行走在靴铺窑子村,早教中心传出的欢快儿歌与田间轰鸣的农机声交响成曲,奏响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达拉特旗教育体育局派驻树林召镇靴铺窑子村第一书记 包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