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守“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这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行动指引;我们秉承“蒙电深情暖万家”的品牌理念,这不仅几个简单的文字,更是初心所在,无论是在崇山峻岭间架起输电线路,还是在城市街巷保障电力供应,亦或是在重大活动中提供可靠电力支持,每一位电力人都用汗水与智慧诠释着这份责任与担当。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化成果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传承与分享。 今天,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文化赋能”专栏正式上线,接下来,我们将在这里讲述文化故事、展现文化魅力,凝聚奋进力量!

在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漠腹部,这片曾经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有着“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严酷环境。它曾被称为“生命禁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7倍,每秒十几米的风速能将砂砾打磨成致命武器。但就在这片连胡杨都难以存活的沙海深处,有一群特殊的“追光者”,用双脚丈量着连接现代文明的脉络,他们就是输电铁军。
清晨5点30分,毛乌素沙漠的轮廓在微熹中若隐若现。当城市还在沉睡时,我的房门就被敲响,是运维四班班长张丽鹏,他反复叮嘱我进沙漠的注意事项,那细致入微的叮嘱,仿佛生怕遗漏任何一项细节。“今天我们巡视线路都在大沙里,我们输电人有句话叫做,巡线半斤土,不够鞋里倒一倒。”他开玩笑地说道。
车上,张丽鹏介绍起运维四班的情况,他们10人维护着乌审旗、伊旗地区698公里的电力线路,当天巡视的线路是其中一条,全长43.88公里,105基铁塔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肩负着乌审旗地区用电的重任。车停在了沙漠边缘,望着那延伸向无尽沙海的输电线路,张丽鹏一声令下:“大家下车,拿好装备,徒步前进。”
“沙漠里走路,得学会和沙子‘交朋友’。”出发前,张丽鹏一边帮我系紧防沙面巾,一边笑着念叨这句巡线人的口头禅。车行至沙漠边缘,眼前绵延的沙丘如凝固的巨浪,输电线路如同琴弦般绷向天际。班玺龙扛起铁锹,梁宇拎着装满沙柳苗的麻袋,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扎进沙海。
进入沙漠后,挑战接踵而至。还未走到第一基杆塔,一座高达十几米、角度达75度的沙丘便横在了眼前。沙丘顶端似乎与铁塔银线相连,看起来难以逾越。“我先给你做个示范,你要斜着走,速度快一点,不然就会被沙子冲下去。”张丽鹏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走上沙丘,他每一步都深陷沙中,抬脚时像铁铲翻土般带起沙子。在张丽鹏的示范下,我手脚并用向上攀爬,沙粒不断从指缝流泻,每走三步就会滑退两步。前方的张丽鹏却像沙漠里的骆驼,脚印深深烙在沙脊上。“踩我的脚印!重心往前压!”他回头喊话时,风沙瞬间灌满他的衣领。当我终于瘫坐在沙丘顶端,梁宇指了指远处:“今天才走了二十分之一。”
到达杆塔下,一组用沙柳枝插成的草方格矩阵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十几平方米见方的“沙漠卫士”,是抵御风蚀的最后防线。“沙柳在这里成活率低,但我们得让草方格永远‘活着’。”张丽鹏单膝跪地,枯死的沙柳在他手中发出脆响,新苗被用力插进灼热的沙地。他的手套早已磨破,指甲缝里嵌满沙子。
随着时间推移,沙漠的风蚀、风沙的输移和堆积威胁着线路安全。此外,鸟害也是导致线路跳闸的重要原因之一,巡线人员需要时刻留意这些隐患,确保线路的稳定与安全。
中午时分,气温上升,我脸上的汗水滚落。而张丽鹏则给我讲起了2015年他刚上班时,在沙漠中巡线一天后后颈处蜕皮的经历,但他话语中更多是对线路未出现问题的自豪,“今年,我们的线路还未出现过问题,大家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现在毛乌素沙漠变得越来越绿,这对于我们线路运行防风固沙来说帮助非常大。我们会一直坚守穿沙一线,保障地方经济发展。”
回程时,我终于明白“半斤土”的含义:沙粒钻进耳朵发出嗡鸣,牙齿一咬便咯吱作响。但输电人的脚步始终未停。20年来,他们见证沙漠里长出柠条和梭梭草,也见证风沙警报越来越低。“现在鞋里倒出的不只有沙子,还有草籽呢!”班玺龙笑着抖了抖工靴。
暮色四合,铁塔在夕阳中拉出长长的影子。这群“沙粒”般平凡的人,正用年复一年的跋涉,在毛乌素写下最动人的情书——每一基铁塔都是标点,每一条银线都是诗行。当他们深陷沙海的脚印被夜风抚平时,千家万户的灯亮了。
在沙漠里,时间是以“沙”计量的,输电人的一天,是鞋里倒出几百克的沙,是插下的42株沙柳,是徒步十多公里后磨出的水泡。当他们指着远处泛绿的沙丘说“值得”时,我忽然懂得:世上最重的不是黄沙,而是扛在普通人肩上的岁月与光明,是他们用蒙电人的责任担当,践行着“赋能靓丽北疆 电亮美好生活”的使命。(白鑫)